张闯:东方意境的独特表达
Zhang Chuang: unique expression of
Oriental artistic conception
文 / 温秋圆
张闯,1967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,199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,2005年就读于意大利国立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亚历山大·克劳蒂油画造型艺术班。
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国家一级美术师,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,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,深圳市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深圳市福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,广东画院签约画家,深圳画院签约画家,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,广东省文史馆油画雕塑院特聘研究员,深圳福田美术馆馆长。
技法之外,画家张闯更追求由心而发的艺术触觉。历经社会百态和人生浮沉,绘画作品成为他自传性的情感流露,力求每一幅作品都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和艺术化表达。深圳这座年青而富有朝气的城市,激发他通过街舞少年、斯诺克少年等绘画主体表现城市的生命状态,在斑斓色彩中倾泄青春的涌动与情绪的喷张。另一方面,他在寻求独立的油画语言,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绘画技法相融合,探索出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方式,作品因此有了浓郁的东方韵味。
创作发生在情感共鸣的瞬间
80年代,受85美术思潮影响,全国掀起油画热。油画因其对造型、色彩、绘画意境的全面要求,在各类艺术学科中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认可度。且因油画材料昂贵和技艺要求严格,绘画呈现也往往格调高雅,历来被视为高级画种。
1986年,张闯在油画系招生名额少、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作为特招学生,顺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,从此走上油画之路。在美术学院几年里,他深入了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和艺术家,系统学习了油彩绘画技艺,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。
从美术院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成为专业画家,真正的画家需要经历种种生活磨砺和社会洗礼。1992年,毕业后的张闯在天津工作两年后被调入深圳。开始了他在深圳的艺术探索。
《2004——街舞》
街舞作为源自欧美的艺术形式,在传入中国之初,并未受到广泛认可,更多地被视作一种边缘文化活动。然而,在当时的东门,张闯目睹了众多孩子对街舞的热爱与投入。他们活力四溢、生龙活虎的精神状态深深感染了他,让他产生创作街舞题材的冲动。
《2004——街舞》以拼接式的四幅画作,分别展现了四个街舞少年的四个不同瞬间。作品捕捉了跳街舞过程中的踢腿、抱头、仰头、飞跃等动作,细致刻画了染发、穿宽松服饰的街舞少年形象,展现了街舞文化的自由与个性张扬,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。
《2010——斯诺克》
张闯认为,在艺术创作中,画家所描绘的每一个物象,均须发自内心深切的触动,而非仅凭想象。这种触动源于画家对周遭世界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会,只有在这种情感共鸣的瞬间,画家方能将内在感受外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通过作品真实、生动地反映出内心世界,与观者产生共鸣。其画作《2010——斯诺克》也是他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诠释。
早在2005年,全国掀起一股斯诺克热,斯诺克这一体育门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。2010年,张闯通过对周边打斯诺克的年轻人的细致观察,将这一青春题材再次搬入画中,《2010——斯诺克》获广东省第四届当代油画艺术展提名奖。
张闯回忆,当年住处附近有一片城中村,村里活跃着许多夜间打斯诺克的年轻人,张闯常常在路过时看他们打球。他们白天辛勤工作,晚上则选择以斯诺克这一有特色的运动作为娱乐放松方式。张闯创作的《2010——斯诺克》,正是捕捉了他们打斯诺克的瞬间,画中偌大的运动鞋、白衬衣上的领带,无不展现出都市青年的青春与活力。
作品追求现代感与民族性的统一
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,张闯逐渐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。在他看来,画家创作时,强调个人独特的表现题材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,这使得作品能够让人一眼识别。
除了专注青春题材的油画创作,张闯还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并将西方绘画技巧和东方审美韵律相融合,在寻求中西艺术共通点的基础上致力于艺术创新。
调入福田之初,张闯开始了早期的艺术探索,作品与后期创作的青春题材画风截然不同。当时,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熟捻于心的他,尝试将中国传统的线条元素与油画的体和面相结合,以呈现一种新的绘画风格。“追求新风不是无源之水,是基于艺术家本身将对造型的理解、对艺术的实践进行深入提炼。”张闯认为。
《远古弦歌》
正因如此,张闯早期的油画中,可以看到诸多传统文化元素,画作《远古弦歌》,便是其致敬传统文化的力作。这幅画作于2002年他来到孔子故乡山东、登临泰山之后。泰山原始森林茂密,大树参天,如此壮丽的景色与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激烈碰撞,激发了张闯的创作灵感。他将自然景观经过主观加工和艺术提炼后呈现在画中,又尝试将人文景观融入其中,在画中嵌入了孔子见老子、车马图等汉代画像石元素,以表达对齐鲁历史文化的敬意。
此画耐人寻味之处,还有画中一座残缺的龙柱,灵感来源于曲阜的一座大龙柱造型。张闯有意将其画成残损的龙柱,龙柱的残损部分寓意着传统文化在历经时代变迁、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后,依然坚韧地存在。后来,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,重修孔庙,复建古代建筑,作品以此表达出文化传承复杂跌宕的历程。
“弦歌”这个名字,同样寓意深刻。它来源于孔子在弦歌台被误解围困,以弹琴鼓舞学生坚守的故事。这幅《远古弦歌》画作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回忆,对齐鲁孔孟文化的追思与传承,也是张闯通过风格新颖的创作传达出对艺术的坚守和探求。
《非洲非洲》
2024年2月,由法国政府文化部、法国国家博物馆和巴黎大皇宫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ART CAPITAL艺术财富国际四大沙龙联展在巴黎开幕,张闯作品《非洲非洲》入选此次国际艺术展。在他的非洲系列作品中,既有实地的非洲风貌写生之作,也有意象化的主观感受创作。
2015年,张闯应国家原文化部邀请参加“2015中国画家赴非客座创作项目”6人画家创作小组的非洲之行,从而迸发了新的创作灵感,他用手中画笔,描绘出非洲的自然风采和个人感受。在这些作品中,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国画家眼中的非洲,也能透过张闯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,感受作品中西方绘画的技巧和东方审美的巧妙融合。
张闯的《非洲非洲》,取材于纳米比亚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区。游览时,他看到了大象、长颈鹿、野猪等各种野生动物。当采风一行的车辆靠近公园水塘,一群大象在水塘边悠然饮水,丝毫没有攻击性,张闯被这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原始之地深深吸引。他用手机拍下第一手资料,将这难忘的非洲印象收入画中,同时勾勒了不同的狩猎动作,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。
《星空》(左图)
《岚山》(右图)
非洲采风期间,张闯的创作灵感不断迸发,他将所有见闻感触倾泄于笔端,创作出了月亮、鹿等不同主题的系列油画作品。无论是开普敦紫蓝色夜空中隐约朦胧的月影,还是幽深山谷里一只仰头对月的麋鹿,张闯都在追求一种自我风格,在创作中融入更多中华传统元素,使作品透出东方的情感和神韵,达至艺术作品现代感与民族性的统一。
出品 | 华南艺术编辑中心
图片来源 | 张闯
作者 | 温秋圆
编辑 | 刘慧勤
审核 | 壹瞬
— E N D —
往期回顾
PREVIOUS REVIEW
02 艺术专访丨臧馨:生命,在舞中盛放
03 艺术专访丨张仲文:无声的演员
04 艺术专访丨黄斌:初心如磐,深耕音乐艺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