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_image

南山区文化馆:以初心致匠心,在守望传承中看见非遗

温秋圆 华南艺术
2024年07月11日 09:42

图片

图片

南山区文化馆:

以初心致匠心,

在守望传承中看见非遗



     文 / 温秋圆


















历经岁月涤荡,传承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,成为萦绕人们心头的美丽乡愁。深圳作为新兴移民城市,开放、包容的特质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厚土壤。勤劳的深圳人和与之契合的人文精神,让非遗文化开出满树繁花,悄然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。

“创新之都”南山,在推动传统文化复兴道路上,以高度文化自觉,探索适合新时代的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,打造出一批非遗传承的先行示范样本,让珍贵的民间记忆重新被唤醒,又与南山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,为南山人民带来生活与心灵上的慰藉。

承担非遗保护工作职能的南山区文化馆,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南山区委区政府领导下,从非遗的挖掘、保护与传承等方面不断拓宽思路。一批又一批南山非遗工作者择一业终一生,以初心致匠心,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,唤起更多人对民俗文化的感知,并努力把非遗基因转化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,诉说着一道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,一份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。
















“非遗+旅游”:

在古城打造文旅融合生动范例


无论是周末午后,还是闲暇的任一时光,走进南山大街小巷,都会看到一幅诗意和谐的安居图:青砖灰瓦间飞针走线的绣娘;用一把剪刀创作手上春秋的剪影艺术家;文化空间中细品一杯功夫茶的外国朋友;非遗传习基地里学唱粤剧的孩子……一个个生动文化符号,悄然改变着南山人的生活方式。

多彩非遗在南山扎根生长,得益于南山区文化馆的非遗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坚守。曾几何时,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,让南山非遗的存续环境发生了变化,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难免后劲不足。

对民族文化的匠心执念,让这些非遗工作者默默当起了“幕后英雄”,以日复一日的努力,让众多非遗从“养在深闺无人识”,渐渐为更多人所知。传承,对他们而言既是肩上的使命担当,更是扎根于心中最真挚的情怀。他们希望做更多努力,唤起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化的智慧和魅力。

图片

南头古城“遇见七夕”大型沉浸式群文活动


南山历史底蕴深厚,丰富文化遗存如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民间,焕发着璀璨光芒。传承第一步,是做好非遗的挖掘与整理工作。为将非遗申报工作落到实处,南山非遗工作者们在每一届的申报前期,都会组织专家团队,深入每一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了解情况,对非遗项目的传承谱系、传承环境和传承能力进行详细摸底,结合专家意见评估分析,并对可行性较大的申遗项目作进一步指导,协助其撰写申报材料和制作视频,推动南山非遗走向更高平台。截至目前,南山区拥有非遗项目32项,其中省级非遗项目2项,市级非遗项目7项,区级非遗项目23项。

飞檐翘角,青砖瓦砾。承载着深圳17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,经过改造后气质焕然一新。如何结合古城的文旅资源优势,推动非遗传承保护?早在2020年,南山区文化馆提出“非遗+旅游”工作思路,开启了将非遗植入古城的探索之路。

南山非遗工作者们开始走街串巷,四处动员,将一群散落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和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引进古城。剪纸(剪影)、满绣、麦氏奶茶、太清凉茶……一个个非遗项目的进驻,为古城注入了生机与内涵,述说着非遗保护与古城旅游深度融合的传奇。

南山区剪纸(剪影)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期培,于1990年从家乡四川来到深圳,辗转香蜜湖、锦绣中华民俗村传播剪影艺术。在快节奏的深圳传承这样一门传统技艺,刘期培深感压力之大,只能靠一点信念在坚持。2021年1月,南山非遗工作者为他送来了福音,协助其进驻南头古城。“古城的非遗百花齐放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空间,我愿将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。”刘期培说。

像刘期培这样的传承人有很多,他们在非遗的继承和传播中无疑是“提灯人”,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南山区文化馆率先成立全市首个非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,聘任了首批非遗传承人、文化名人志愿者,壮大非遗传承力量。同时利用南头古城文旅资源,在古城面向居民及游客开展各种非遗公益传习课,让“提灯人”照亮更多的人。
图片
图片
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式


非遗工作者们深知,对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不是要“授人以鱼”,而是要“授人以渔”,有了关注、有了消费,让非遗传承人能靠技艺更好地生存,才会更有自信和尊严地进行传承。

除了营造良好传承环境,南山非遗工作者们还作为纽带和桥梁,促进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,推动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开发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。面对不够洋气、甚至有点土味的文创产品,他们对接优质资源,帮助提升产品审美趣味;面对缺乏调性包装的非遗产品,他们联络设计师助其提升包装品位;他们推动国家级非遗满绣落户南头古城,带动传承人教授市民刺绣技艺……在他们的努力下,越来越多南山本土非遗产品走向市场,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。把非遗传承的优秀成果,通过千年古城的窗口展示给人们,带动更多人成为传播非遗的有生力量,南山非遗工作者们交出了答卷。



 “非遗+创新”:

在社区激发非遗传承文化自觉


时光轮转,南山非遗工作者们守一种精神,钻一事尽精微,成为非遗匠心守护人。南山非遗,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,见证着历史的变迁,承载着文化传统的记忆,成为了抚慰人们心灵的美丽乡愁。
图片
共享·互鉴“非遗在社区”全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


张民忠是南山非遗项目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,2002年,张民忠从山东老家来深圳打拼,经营起一个旅游商店。后因租金昂贵,张民忠无奈之下关闭商店,开始了走街串巷、四处摆摊的生活。生存的困难、传承的艰辛,一度让张民忠感到力不从心。南山区文化馆的非遗工作者了解到这一困境,积极与张民忠沟通协调,推动捏面人非遗项目落户南山,让摆在街边的工艺品放在非遗活动室内展示,同时每年给予项目扶持和生活补贴。“南山非遗传承环境好,展示机会多,选择南山我不后悔。”张民忠说。

随着一个接一个非遗项目在南山落地,如何让非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,真正“活”起来?非遗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。2020年,南山区文化馆提出并深入实施“非遗三在”理念。联合南山各街道社区,全面开展“非遗在社区”工作;推进馆校共建,联合学校打造非遗传习基地;推动馆企联动,让非遗融入城市发展血脉。

“三在”意在推动非遗生根发芽、传承造血。进与在,一字之差,折射出南山非遗工作者让非遗扎根民间的决心。


图片

“非遗在社区”系列活动


为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,非遗工作者们走街串巷,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入非遗传播事业,不断扩大非遗传播“朋友圈”。无数次走访团区委、区妇联、区老干中心,打通非遗传承多条路径。以非遗工作者为主力,非遗传承人、社会团体及民众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新局面在南山逐渐形成。

2021年,南山区文化馆全方位铺开“非遗在社区”工作。经过深入调查和走访,该馆遴选了非遗项目较集中的南头城社区、前海社区、向南社区、莲城社区为“非遗在社区”试点,开设公益“守艺课堂”,开展各类传承活动。同时探索多种“非遗在社区”模式,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,打造“走进生命与自然”惠民文化品牌,让传统文化渗入百姓心灵,激发居民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。



“非遗+美育”:

在学校推动传统基因薪火相传


深耕细作,一朝绽放,便满城芬芳。南山区文化馆的非遗工作者们,用心用情用力,绘出非遗传承的崭新春天。

复兴优秀传统文化,不仅需要许多人的坚守,更需要吸引下一代了解非遗、传承非遗,为非遗注入新的传承血液。近两年,南山区文化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价值,大力推进“非遗在校园”工作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非遗传承种子。
图片

“非遗在校园”系列活动


后海小学:京剧体验课10节,醒狮舞、剪纸各10节;育才小学:黄梅戏体验课10节,捏面人、剪纸各10节;中科实验:越剧体验课10节,内画、剪纸各10节……在南山区文化馆非遗工作者的记事本上,密密麻麻地写着这些课程安排,安排之紧凑、节奏之紧密,让人感叹。

为让“非遗在校园”工作走深走实,南山区文化馆主动对接南山区教育局,通过深入走访与沟通,遴选了南山区10所学校打造成为深圳市首批区级非遗传习基地。传习基地学校常年开展内画、黄梅戏、粤剧等非遗课堂培训,并在每个传统节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演,实现非遗传承和学校美育的有效融合。同时以资金支持、宣传展示等方式,扶持每一个传承基地学校重点打造一个非遗项目,让非遗传承有后、传承有序。



图片



“品茶问道  非遗之旅”活动


经过不断努力,南山区文化馆“非遗在学校”模式全面开花,一颗颗非遗种子在南山校园生根发芽、蓬勃生长,接过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。南山区文化馆通过常年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,让非遗“听得见、带得走、学得来”,让非遗传承从小在学生心中扎根。



“非遗+科技”:

在企业促进非遗文化持续发展


南山醒狮舞、南水客家山歌、内画艺术、潮州功夫茶……如今走进南山,家家户户传唱着与非遗有关的故事。人们难以知道,璀璨的非遗背后,是多少非遗人的静守静思,绝不离去,直到奇迹的出现。

由于非遗的特殊性,传承方式多以传统的形式呈现,继承和发扬受到了很多限制,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。

时代在发展,文化必须适应时代才能生存,才能被新生代接受。南山是创业热土,无数年轻人在这里追逐梦想。如何满足年轻人需要,让青年一代主动加入到非遗传承中去,是南山非遗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。

近些年,南山区文化馆拓宽非遗传承路径,结合辖区经济优势和企业优势,推出“非遗在企业”系列活动。该馆和南山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深度合作,将非遗融入企业文化,助推“非遗+科技”融合发展,让非遗在南山大放异彩。结合中国传统节日,该馆深入推进“非遗在企业”之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活动,重点打造“非遗·守艺课堂”,在传统节日期间为企业员工打造传统手工艺课堂,让非遗年轻化、生活化。同时运用新媒体、新技术和新载体传播非遗,推动非遗走进千家万户。
图片

“春日序曲  向阳而生”系列活动


南山区文化馆的非遗保护举措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范本。南山非遗工作者们对接南山区对口帮扶的河源市连平县,促进两地非遗项目交流展示,推广连平县非遗文创,助力乡村振兴。同时积极组织南山非遗项目参加“新疆是个好地方”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,组织传承人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云端交响音乐会,助推南山非遗走向世界。

一系列非遗发展的生动实践,为南山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,“多彩非遗 魅力南山”名片越擦越亮。近三年,南山区文化馆共计开展非遗主题活动689场,培训364课时。在南头古城的4个非遗项目2023年度营业额达500万;潮州工夫茶项目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创新研发“传家壶”等产品,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,2023年产品营业额达4000万。南山非遗走出南山,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。第三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麒麟舞邀请赛上,南山区文化馆选送的参赛作品《鼓动麒麟梦》荣获金奖;第五届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中,南山非遗传承人张民忠的作品“面人·妈祖、千里眼、顺风耳”荣获银奖;第二届广东省“非遗新造物”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中,南山区文化馆选送的非遗“竹丝扣瓷”获广东省十佳“非遗新造物”。南头城社区被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评为“非遗在社区”试点社区。剪纸(剪影)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期培获得“华人榜·非遗传承奖”。



图片



图片

潮话非遗·新岁序开“建投非遗荟”年度回顾展


因为有热爱、有情怀,非遗传承守得云开见月明。如今在南山,非遗所承载的文化根脉和人文情怀,正在被家家户户所认识、所传扬。市民足不出户,就能充分领略民族之美,感受民俗之魅。人人传承发展非遗的美好愿景,正逐步成为现实。

跨越时空、赓续传承,花团锦簇的非遗文化风景,映照着南山非遗人的理想信念、传承觉悟与品格境界。传承在这里从来不需要想起,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图片

 出品 | 华南艺术编辑中心

 图片来源 | 南山区文化馆

 作者 | 温秋圆

 编辑 | 李海青

 审核 | 壹瞬

—        E N D        —

往期回顾

PREVIOUS REVIEW


01 一路文艺同行,一路繁花似锦——南山区文化馆这几年

02 深度丨深圳“小金树”童声合唱团:将要唱歌到永远

03 艺评丨赵东:人生途中,停留片刻又何妨

04 深度丨戏剧之美,人文之美,深圳之美


图片
点击“在看” 图片 了吗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华南艺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